编者按:很难从优秀者口中听到不断的抱怨,因为他们的心力都用于解决问题,其实抱怨往往是推卸责任、逃避困难的表现。现特以此篇引以自省和共勉,得以共进。
不要沦为“抱怨型”主管
你是“抱怨型”主管吗?我们不妨先搜索一下这类人里不同的“标准像”:
抱怨上司
上司是最容易瞄准的靶子,他离你不远,你从他那里直接接受指令,也直接向他反馈,于是,你行为的后果或多或少和上司脱不了干系,抱怨上司自然成了一件“顺理成章”的事。
朋友李华被派到一家外资公司的北京分公司,在到达后不久的一次晚间聚会上,一位地区主管用“闲聊”的方式,把他的前任上司描绘成做事无方、管人无术、喜怒无常的“高级低能儿”。总之,他所表达的是:要么让你相信,他是在如何缺少支持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获得业绩;要么让你理解,他少得可怜的销售额背后的罪魁祸首是那位无能的上司;以及让你展望,如果他有一位好上司,他的个人能量又将爆发得如何超出想象。这是李华对他的第一印象,在所有下属中,那天他话最多,给李华的印象也最差……
抱怨同僚
一帮不同地区、不同区域、不同项目的销售管理者之间。要争夺资源、互相攀比就要找“理由”,而理由不仅有正面的,还有反面的,并且反面的往往表现出苦大仇深,似乎更有说服力。
比如:谁抢了你的客户、谁的项目竞争激烈些、谁获得了公司的额外支持、谁的销售人员配备的好些、谁的开发商配合的好些等等。如果以上事件真的是导致他业绩衰败的主要原因,自然“革命有理”。可现实是,这些已经成为许多销售管理者解释业绩不前、推卸自身责任、获取公司追加投入的主要理由。不少乱糟糟的主管例会上,都能听到这样不断变换花样的内部控诉。
抱怨下属
在一家内资乳品公司,其华南办事处被新员工评定为“最不愿意去的地方”,什么原因呢?缘于那里的主管已经臭名远扬,分来的下属没一个让他满意的;自己招聘的,过不多久,他也总能找到理由骂得一无是处;留下来的人也是提心吊胆,人人自危。
这是一位“抱怨型”上司,他总有一双雪亮的眼睛,在第一时间发现下属的问题与弱项,可惜这种发现他并没有转化为及时的跟进指导,相反是抱怨,甚至是矛盾上交。他仿佛要证明的是:所有的下属都是无能的,所有问题都出在下边,所有的责任都不应该由他承担。
抱怨客户
在“客户是上帝”的年代,客户按理是最不该抱怨的了。可事实不是这样,我们能听到一些销售管理者们述说他们眼中的客户:说客户是“老油条”。因为与公司错综复杂的关系,已成了他搬不动的大象;说客户是“半文盲”,什么都不懂,什么都要他代为操心;说客户是“大老粗”,不懂人情世故,没念他的好;说客户是“混世魔王”,不知道开拓市场,只知道坐收渔利……
抱怨客户有什么好处呢?不外乎两点,一是夸大自己的市场阻力与工作难度,最终呈现出自己高超的个人能力;二是为自己寻找到解释业绩完成不力的理由,说明罪不在己,而在那些个有受公司管制的外部客户。
可有一点,那些“抱怨型”主管忘了:客户从来都不是用来抱怨的,相反,是用来“管理”和“引导”的,并且要来自你的管理,需要你去引导……
抱怨公司
当所有人都抱怨完了,或者再也找不到可以具体指向的人时,“公司”便会成为下一个逃不掉的目标。抱怨公司是最容易做到的,因为谁都知道,完美的组织和完善的人一样,至今没有诞生。市场策略、销售政策、管理作风、员工福利,没有一样不可以成为“炮轰”的对象。
小刘曾服务于一家强调专业技术而市场作风严谨的外资电器公司,在大多数的销售主管会上,他总能听到一些人会埋怨公司推广活动的缺乏、促销力度的低弱以及客情费用的短缺。这些抱怨中,一部分言之有物,大部分是不着边际的随感,是从个别类似竞争对手的某一战术活动、观察其所在局部市场的一些简单表象,来评价自己公司的整体运作。现在的事实是,家电市场“乱中求胜”的年代已经过去,几年前那些自以为是获得成功法门的企业也渐成明日黄花,而这家公司却以稳健的市场投入、有序的渠道管理,持之以恒的产品研发,换来了持续5年30%以上的增长,并在投资中国的过程中,做到了凯发k8娱乐下载手机app的文化的一肪相承。
在一个“谁也不傻”的团队里,“抱怨型”主管应该清醒的意识到,不断的抱怨换来的只会是负功效,不仅于事无补,更损害自身前程。
首先,“抱怨”不能换来理解。你会理解一位不断抱怨公司政策、抱怨支持缺乏、抱怨授权不够、抱怨下属素质的主管吗?我不会。任何一个市场化运营的公司,雇佣一个主管,不是雇佣一个经济学家或者雇佣一个评论家,无须给你提供一个绝对理想化的平台或一个超脱开放的论坛,事实上雇主首要目的是——雇一个“能解决问题的人”。
其次,“抱怨”会换来更多的抱怨。你能够想象一个“抱怨型”主管下面,会凝聚一帮精诚团结、尽职尽力的下属吗?一定不会,相反,倒有理由怀疑上梁不正下梁歪。
一家知名的饮料公司里,销售公司总主管习惯用叫嚣的方式埋怨其下属主管没一个顶用。把这帮人召集到一起的话,会是一场互斗会:市场部主管会责怪销售部的人连一张报表都不会填,销售部的人会责怪人力资源部的用工政策制约了优秀人才的进入,人力资源部的小姐则会抱怨再好的交给你们不是留不住就是变了质……
此外,“抱怨”是最没有影响力的语言。如果用两种方式表述工作中面临的同一问题,一种是在对问题的客观分析之后还提供更多的改善建议,一种则是语无休止的消极抱怨。无论作为上司,还是同事,你更喜欢以上哪一种?我想后一种只会让你更“头大”。
许多主管读物里,个人影响力的塑造业已成为职业必杀技,而一个习惯用抱怨来宣泄压力、搪塞职责的主管,无疑是空壳人,因为他使用了一个低能者所惯用的生存工具——抱怨。
最后,“抱怨”会迷失解决问题的方向。不能否认,有个别高超的主管,会从“倾听抱怨”中寻觅到问题的解决之道,可在大多数的团队里,日复一日、层层复加的抱怨只会干扰士气、破坏协同、降低绩效。
事实上我们也能感受到,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,包括我们自己,主观上都不愿意也不习惯在抱怨声中成长,上司、同僚、下属以及我们的外部客户,一个都不会。客观上,当所有的问题都披着抱怨的外衣时,就平添了解决难度,解决者必须先揭开几层人造迷雾,才能一窥事实,许多问题的真相也会在不同人的抱怨中被掩盖。
在一个“抱怨文化”横行的公司,深谙生存之道的人,都会在层层抱怨中学会规避矛盾、架空责任,主管也会最大限度的运用“妥协”与“放任”的艺术。外人看到的,只会是一台运转有序的公司机器,而看不到的,则是隐藏在各个山头下的陈年老垢。
当“抱怨型”主管在团队里上窜下跳时,不用多长时间,他所带来的内耗将腐蚀整体绩效;而当我们自己不幸养成“习惯性抱怨”成为其中一员时,也已经蜕变成一只长相丑陋、人见人恶的低级爬虫。
在抱怨成成风的职场上,面对降临到自己身边而又自认为不如人意、不符规矩、不合逻辑的人和事,以及面对来自团队其他成员的抱怨,该怎么处理呢?我们认为,以下这些建议将有助于主管消除抱怨。
(1)向能够和你协同解决该问题的人述说,而不是所有人。
(2)整理你的“抱怨”,就事论事,不做“怨妇”。
(3)附加更多建议。企业不是科研机构,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样重要。
(4)加强职业自信,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能动性。
(5)树立团队榜样,积极化解矛盾,而不是转移或上交。
(6)建立正式沟通机制,提供及时发现、舒缓、解决抱怨的官方途径。
(7)评估团队成员,发现“习惯性抱怨”者,并建议其改正。
职场竞争的加剧,使得大多数人的职业生涯变动运荡而短促,与其在抱怨声中碌碌无为,不如校正心态,积极应对那些曾让你怨气横生的人和事,“存在”固然未必“合理”,但问题总要解决。千万别沦为“抱怨型”主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