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,汶川发生里氏8.0级地震,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无数家园变为废墟。转眼间,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了十年,时间虽在流逝,但地震的灾害风险还在身边。在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纪念日、全国第十个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,小编带您了解防震减灾、地震自救互救小知识。
地震发生时,如何科学逃生?
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提醒,通常情况下,一次地震的持续时间不超过1分钟,地震发生瞬间千万不要惊慌乱跑,应保护头部就近寻找坚固安全区躲避,等明显晃动的首震过后,再迅速撤离到空旷地。另外,在自救互救过程中,要讲究科学掌握正确方法,抓住震后有效抢救时间,使防震减灾更具实效。
发生地震时,如何自救?
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,孙士鋐介绍,一是要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坚强的意志;二是保持理智和清醒,几人同时被埋压时,要互相鼓励,设计脱险计划;三是保存体力不要盲目哭喊,冷静观察周边环境,努力创造可供生存的安全空间,当听到外界有救援时,再呼叫或敲击出声,向外传播求救信号。
室内发生地震找到三角空间躲避
地震后房屋倒塌有时会在室内形成三角空间,这些地方是相对安全地点,可称其为避震空间,例如大床、桌子、沙发、汽车等,都可以作为三角区的支撑。墙角、厨房、厕所、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也是较安全地带。
<三角区示意图>
室外情况复杂选择恰当方法避险
室外的场合,要保护好头部,避开危险之处,尽量远离狭窄街道、高大建筑、高烟囱、变压器、玻璃幕墙建筑、高架桥和存有危险品、易燃品的场院所,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或公园、体育场等开阔场地避难。
脱险后如何互救?
地震后在最短时间内展开自救互救,尤其是家庭、邻里间的自救互救是减少地震伤亡的有效措施之一。震后互救应遵循安全第一,采用科学的方法积极参与互救。
第一,根据现场人员沟通的信息点以及房屋结构,判断被困人员的位置后再进行抢救,以防意外伤亡。
第二,抢救被埋压者时应注意分清支撑物与一般埋压物,挖掘时注意保护好支撑物,清除压埋阻挡物,保护被压埋者赖以生存的空间不遭覆压。
第三,用最快的速度使伤者头部充分暴露,并清除口、鼻腔内的异物,保持呼吸通畅,然后再依次暴露胸腹腿部。如有窒息,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。
第四,被压埋者不能自行出来时,不要生拉硬扯,防止进一步损伤。对地震伤员进行抢救、搬运时,要注意避免脊柱损伤,将伤员固定在硬质担架上。
第五,对暂时无力救出的伤员,要使其废墟下的空间保持通风,递送食品,静等专业救援人员施救。
5月12日,汶川地震将迎来十周年祭。
我们告慰逝者、抚慰生者,
更为所有前行的人加油!
生命至上,
对未来更添一份信心,对生活存有美好希望。
本文源于网络,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